一、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的異同。
1. 同:都是一種助人的歷程。
2. 異:對象,諮商輔導的對象是一般人,心理治療是病人。
問題深度,諮商輔導處理的問題較表面,心理治療深入人格深處。
目標,諮商輔導的重點在現在,心理治療探就過去的心理歷程。
涵義與應用,諮商輔導的範圍較廣,心理治療較窄。
服務人員的角色,諮商輔導員以對等的方式,心理治療師較權威。
價值觀,諮商輔導員不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個案,心理治療師鼓勵個案接受。
技巧,諮商輔導技巧較彈性,心理治療有一套既定的技術。
功能,諮商輔導處理的是人,心理治療處理的是症狀。
二、諮商與輔導的目標。
拜尼(Byrne)提出輔導有三個目標:立即目標、中介目標、終極目標。
三、三級預防。
1. 初級預防,又稱發展層次,以全體師生為對象,例如兩性教育宣導、毒品防制宣導。
2. 次級預防,又稱預防層次,以瀕臨危機邊緣的特定群體為對象,預防勝於治療,認輔制度屬此一層級。
3. 三級預防,又稱治療層次,對象是已經出現嚴重不適應或偏差行為的個案,個別診治。
個人認為,大部分的學校只做到初級預防,朝會時演講一下做做樣子,目的只要應付四年一次的校務評鑑。二級預防的工作更是流於形式,認輔制度只是找個學生來當人頭,認輔老師一學期以來跟自己的認輔學生聊過幾次呢?
四、輔導的目的。
輔導的目的在促進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以下三個方向:
1. 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專業協助。但是現在的學生有事情怎麼會去找輔導室呢?更何況,可能連輔導室在哪裡都不知道!
2. 協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問題與需求。這點比較實際,學生有問題應由老師轉介至輔導室,由輔導老師來了解學生真正的問題所在。
3. 提供正確的資料與評量結果。CPM、SPM的施測就是這樣的服務,讓老師能了解學生有沒有特別需要照顧的地方。
五、輔導的內容。
1. 衡鑑服務,協助老師了解學生個別差異。
2. 資料服務,備好資料,以備查詢。
3. 諮商服務,協助學生自我成長。
4. 定向服務,協助學生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5. 安置服務,協助老師輔導學生。
6. 延續服務,畢業之後依然持續追蹤。
7. 評鑑與研究服務,目前學校輔導最重要的工作。
六、輔導的原則。
1. 了解學生。連個案都不能了解了,輔導怎麼會有效果?
2. 人格發展。協助個案,讓人格正確發展。
3. 讓個案自立自助。別養成依賴輔導老師的心態。
4. 預防重於治療。防患未然,問題還小時就要解決。
5. 尊重。對個案抱持尊重的態度。
6. 溝通。以平等、合作的方式進行輔導,強迫只能口服。
7. 順應時代潮流。科技進步、觀念更新,輔導老師的想法也要跟著進步。
8. 持續。持續追蹤、關懷個案。
七、輔導的基本策略。
1. 問題與需要向度:問題指的是個人的基本需求(Maslow需求層次論)不能得到滿足而採取偏差的適應方式。可從發展性、預防性與治療性做三級預防。
2. 輔導的方式:個別輔導、團體輔導和課程設計等三種方式。
3. 助人的基本策略:班度拉的自制策略與模仿策略,行為學派的制約策略,認知學派的認知策略,人本學派的關係策略,加上環境策略,以上共六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