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附指的是嬰幼兒時期親近、依賴主要照顧者,唯恐其離開的情形。通常在六至九個月時會形成特定依附對象,就會有怕生的情形產生。


二、哈洛夫婦(Harlow)曾以猴子做實驗,給初生的小猴子兩種母猴,一種是絨布母猴,另一種是鐵絲母猴,兩個媽媽都會給予食物,但絨布媽媽可以抱抱,鐵絲媽媽只是冰冷的物體。實驗發現,食物並非母親給予孩子最重要的事!身體緊密接觸的舒適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包爾貝(Bowlby)也提出自己的依附理論:生命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親密的情感連結是日後社會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幼兒時期,如果主要照顧者給予親密關懷,哭了抱抱,常與寶寶說話,滿足口腔期的需求。幼兒長大之後將會是一個開朗、外向的人。


四、安斯沃斯(Ainsworth)也曾對依附行為做了一個陌生情境試驗,歸納了依附的形態。有65%的幼兒屬於安全型依附,25%的幼兒屬於焦慮型依附,又分為逃避型及衝突型。。


1.安全型依附:與母親共處陌生情境時能主動探索,積極接觸陌生人,母親離開後會不安,母親返回後漸漸緩和,此類幼兒日後有較佳的社會技能。


2.逃避型依附:母親離開時很少哭泣,母親返回時卻會逃避母親,孩子不懂得求援。所以不會哭的孩子不一定是好的!


3.衝突型依附:母親離開前就開始焦慮,母親返回後一方面想接近,一方面卻又哭鬧拒絕,不探索環境,又難以安撫。


五、教育上的涵義:



  • 父母的關愛是兒童人格發展的基礎。 父母親忙於賺錢養家之際,也別忘了關心孩子,簽簽聯絡簿,問問學校生活情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的關愛。
  • 情感依附對偏差行為有免疫的作用。 孩子對學校有依附,喜歡上學,覺得上學是有趣有成就感的,自然不易發生偏差行為。
  • 親子疏離與學業失敗是犯罪的主因。在家得不到關心,在學校得不到成就,只好從別的地方得到增強,於是開始飆車翹課,誤入歧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紫色的玫瑰 的頭像
    紫色的玫瑰

    紫色玫瑰花園

    紫色的玫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