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經由訓練或經驗,使個體在行為上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因此,行為主義認為刺激-反應連結是所有學習的基礎。介紹三種對教育影響最大的行為主義理論:
一、古典制約,巴夫洛夫(Pavlov)用狗做出的實驗,重點在刺激反應的連結。華生(Watson)還很臭屁的說:「給我一打健壯的小孩,我保證可以隨機將他們培養成任何一種專家。」
1. 普里馬克原則(Premack’s Principle),以個體最想從事的活動作為增強物,來增加較不喜歡的活動。例如寫好功課就可以玩。
2. 延宕制約效果最好。
3. 解釋學校恐懼症的產生。
4. 解釋喜歡老師所以喜歡上課的現象。
二、操作制約,史基納(Skinner),參考了桑代克(Thorndike)的試誤學習及效果律,建立了操作制約理論。從許多的反應中,選取一種加以強化,建立刺激-反應連結的歷程。使用原則如下:
1. 審慎使用增強物。
2. 注意剝奪或饜足。
3. 要有立即性。
4. 負增強為主。
5. 罰期要短。
6. 事先預警。
應留意以下弊端:
1.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2. 漣漪效應。
3. 挫折導致攻擊行為。
4. 習得無助感。
教學上的應用,編序教學,電腦輔助教學,精熟學習(Bloom、Carroll),凱勒(Keller)計畫。
三、社會學習,班杜拉(Bandura),人類的行為是模仿他人的行為而來,包括
個人、環境及行為,又稱三元學習論。
學習得自觀察與模仿,經過注意、保留、再生及動機四個歷程。
培養學生的自律行為: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強化。
教學上的應用,
1. 教導自律行為。
2. 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3. 提供楷模,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4. 先引起注意學習才有效果。
5. 示範要清楚。
行為主義學習動機理論的限制。
1. 重視外控,無法培養求知熱忱。
2. 趨獎避罰心態不利全體學生,過度辯護效應。
3. 手段目的化有礙人格發展。
4. 短暫功利傾向不立學習遷移。
5. 一直沒有得到增強,習得無助感。
台灣的教育太過重視行為主義的增強了:考一百分給一百元,少一分打一下!會考的才讀,不考的不用讀!過度辯護的結果,學生不是為讀書而讀書,而是為求獎勵或避免處罰而讀書,怎麼可能會快樂呢?怎麼可能會主動求知呢?
不可否認的,行為主義在班級經營上有許多可用之處,尤其是在行為塑造方面。但是如果一昧只使用處罰或獎勵來教學,缺少了心裡的依附及培養自動自發的求知精神,那真的只是訓練有素的狗。
教學相長,教了六年的書,深覺得有許多心理學派的理論可以應用在教學上。剛開始教書的前幾年或許會迷信行為主義的獎懲,乖巧聽話的學生得到老師的禮物,遲交作業或是行為不檢的人就拼命的罰寫。後來漸漸偏向認知行為學派,使用拉札路斯的多重治療模式,期待學生能從心底改變。我看過一些資深的老師,則是接近人本學派,對待學生彷彿自己的孫子一樣,慈祥和藹。心理學真是有趣~